解读手工灯
发布日期:2013/10/18 10:10:35 浏览:880 次
解读手工灯
大背景:
中国之博大,历史之长远。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了深厚的中国文化,在岁月的锻打中,锤炼出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化“遗存”,它们的脸是古老的、甚至是沧桑的,但是它们骨子里渗出的是历史的深厚,文化的生命!它们是构筑渊博中国文化的基石,是民族的灵魂支撑!
工业化是一个时代,它在中国横扫了几十年了,许多手工业被挤得透不过气,但终究没有被替代,时代总有过去的时候,如今也是一个时代,是一个“经济崛起,文化回归”的时代,盛世中,手工业的价值凸显了,而且是那么可贵的!文化可以产业了,是以手工的方式产业,“遗存”也值钱了,是以手工的方式体现。“遗存”里头的陶瓷艺术,它一直“活着”,在手工艺者的手里耍着,在景德镇的窑里怒放着生命!它一直与工业化抗争着!工业化的咆哮也没有使古典家具没落,反而在如今的盛世中绽放,许多明清家具因为藏家的偏爱而避免了被当柴火的命运。许多高仿明清制式古典家具,因为手工的成分,价值大幅度升华。“遗存”们,一直在遗存着,在用自己的方式延续着,时代的到来,人们逐渐认识了它们的价值,开始去发掘、传承。。。。。。
灯饰,是舶来品,是工业化在一个叫“古镇”的地方登陆,然后用工业化的方式组装成洋枪洋炮北伐,进而反攻欧美!那水晶闪闪的,眼都花了,但是它的灵魂在哪?没有文化的崛起是短暂的。如今,国民在寻找民族自尊,关注起老祖宗的东西来了,老外也关注中国元素了,为什么?因为这是一个时代,一个中国“经济崛起,文化回归”的大好时代!顺势者昌!
从何而来:
正因为灯饰是舶来品,而舶来品的时代行将就木,在中国的时代里,要用中国的方式,做中国的事,构建中国梦。而自古中国也有灯,造灯的方式多以手工打造,因此定义“手工灯”。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历史长河里,“渔耕文化”是独树一帜的,是很深厚的、很宽广的,人们逐水而居,因水聚群,继而繁衍生息,人类文化俨然是一部“水文化”,而有水的地方很容易就有“鱼”,有“鱼”就有“渔”,继而有“渔耕”。狭义的渔耕包含渔业、农耕及其涵盖的自然和人文的种种而形成文化。广义的渔耕,即“渔樵耕读”,渔业、樵隐、农耕、读书,代表意象分别是渔夫、樵夫、农夫、书生,由这些形象耕耘形成的文化现象。深入发掘渔耕文化,以历史沉淀下的自然和人文素材进行创作,为“手工灯”注入灵魂,演绎好渔耕文化就是传承好水文化。
渔樵耕读的历史典故:
渔是东汉的严子陵,他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同学,刘秀很赏识他。刘秀当了皇帝后多次请他做官,都被他拒绝。严子陵一生不仕,隐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樵则是汉武帝时的大臣朱买臣。朱买臣出身贫寒,靠卖柴为生,但酷爱读书。妻子不堪其穷而改嫁他人,他仍自强不息,熟读《春秋》、《楚辞》,后由同乡推荐,当了汉武帝的中大夫、文学侍臣。耕所指的是舜在历山下教民众耕种的场景。读则是讲述苏秦埋头苦读的情景。战国时纵横家苏秦到秦国游说失败,为博取功名就发愤读书,每天读书到深夜,每当要打瞌睡时,他就用铁锥子刺一下大腿来提神。
渔樵耕读是农耕社会的四业,代表了民间的基本生活方式。现代人之所以喜欢渔樵耕读,是基于对这种田园生活的恣意和淡泊自如的人生境界的向往。
素材来源:
在深入发掘“渔耕文化”的思想指导下,梳理并提炼有价值的自然和人文素材。先期在岭南地区深入调研民间遗存,走访古老手艺人,获得一线资讯,例如桑基鱼塘文化、疍家文化、樵隐文化等,并收集了一些有价值的古老工艺素材,如鱼筛、竹帽、渔具等,极具文化张力和深度创作延展度。在传承的理念上,对素材进行再造,升华素材的文化附加值,再现历史含义,值此复兴古老手艺!
工艺传承:
不仅在“渔耕文化”里寻找创作的素材,还应该在博大的中国文化里传承古老技艺。手工灯先后采用了,手工竹编、木作、扎作、打铁铺、渔民手工织网、染坊等工艺,还在古老技艺的基础上研发了“皮色法”对灯面进行润色。
产业方式:
文化的产业化,不同于工业的产业化,后者是以量、速度、规模作指导思想,而文化的产业化则以质、慢工出细活、品位、附加值、灵魂根基,文化张力等作为产业指导!
手工打造是文化产业的重要手段。而手工灯的作业更是大量采用手工方式,少量辅以机器协助,例如鱼筛创作的手工灯,从鱼筛的编织(手工编织),调板(扎作),木器件(木作),金具(打铁铺、设型、),网件(渔民手工织网、染坊),灯面润色,晒晾,装配等工序均出自手工。因为产业特点很多工序没办法上机器,只能以手工作坊的模式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