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提起环境保护,几乎没有什么人会公开反对。但是真正做到自觉长久地保护环境,保护
资源,还有许多工作等待着我们去做。
特别当工业文明进入二十世纪后,它对环境的破坏日趋严重,对资源的使用走向滥用,这引起人
们越来越高度的警惕。各国政府为了保护环境采取了许多措施环境保护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然而,
不同国家的经济,科技水平与国民素质存在极大的差异,这就造成了低碳概念的推广与普及参差不齐。
中国就像一台开足马力的生产机器,不分昼夜的追赶发达国家。我觉得在这种背景下,单靠铺天盖地
的宣传口号是不可能让一个充满功利思想的浮躁社会放慢脚步,冷静思考的;而现时流行的通过牺牲
经济效益达到低碳效果的科学技术虽然在发达国家能够大行其道,但是在中国也很难推行。要使发展
中国家的人民树立起环保意识,必须让大家认识到保护环境是和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换句话
说:就是要通过低碳环保的实践工作改善环境,让大家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素质的实质提高,即所谓的:
利之所至,人心所向。
太古仓壹号的改造项目就是属于此类实践。这里原来是英国太古集团的货舱码头,始建于公元1927
年。后来历经了战乱,火灾的洗礼,早已荒废。近年来随着国内房地产业的兴起,革新路一带的旧房子
基本被拆除,代之以密密麻麻的高层楼盘,原来以太古仓优越的地理条件,此处必然也和周边的老屋命
运相同。幸好广州市政府把其列为文物建筑加以保护和改造,太古仓才避免了被拆除的厄运。由此便展
开了改造太古仓的地碳环保的实践之旅。我们觉得,功能的改变不应该成为破坏建筑原貌的理由,因为
盲目的改造对于太古仓这类文物建筑所造成的破坏是无法弥补的。所以这次设计的关键不在于彰显个性,
而在于尽可能把设计有机地和原建筑的风格相融合,要做到使人们身处其中,感觉不到任何突兀感,反
而觉得“这里原本就应该是如此”,也就是说,要做“看不见的设计”。为实现这个目标,设计师以原建筑为
蓝本,在材料上选用和原建筑相同的材料----红砖,原木,涂料。其中室内改造所用的红砖都是在建筑外
立面修缮工程中替换下来的老砖,其作用有两点:(1),可以很好的贯彻设计修旧如旧的主导思想,使
室内外材质更加统一协调,相互交融。(2),使材料得以循环再用,起到很好的环保作用。此外,我们
以不破坏原建筑天花梁体结构为前提,打开一条长长的天窗,其目的也有两点:(1),可使室内的大量
绿化得到充足的阳光,健康成长,以便改善室内的空气质量与视觉感官,(2),改善室内的光照质量,
在整个白天不需要开电灯,从而达到低碳节能的最终目的。天窗因为保留了原建筑复杂的木梁结构,所以
进入室内的阳光经过了过滤,形成斑驳的光线在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形态投射到室内,产生丰富的视觉
感官体验。由于现在的人们比以前更加关注建筑的情调,所以设计师决定从灯光的配置上下功夫,这样既
不会破坏原建筑,同时又可以赋予它一些新元素,新精神。其中A仓整体照明设计实际平均照度为100-150,
国标为300-500(见附带图表及照度计算书)。另外装饰照明方面使用了高效节能的新光源技术(LED与节
能灯)比传统光源(白炽灯)的光效提高了3倍左右。在同等照明需求的情况下比传统照明节能了3倍。B仓
照明采用了高效节能的35W金卤灯使公共空间的照明在突出光效的同时达到节能的效果(金卤光源的发光效
率大于传统光源的3倍)。装饰照明采用的低功率节能灯(11W)和LED灯具使空间照明在突出装饰效果的同
时更为节能。
今日的太古仓已经成为各行各业人们相互交流的大舞台:官员,商人,红酒爱好者,摄影发烧友,模特,
演员,乐队歌手,还有市民......原来各自忙碌,各行其道的他们因为在这栋建筑相遇而相知相交,昔日的
货仓变成了文化沙龙。随着绿树环岛路和码头的建成与修复,这里成为了一个市中心难得的公众休憩空间,
市民真实的体验到通过低碳改造的空间环境给予他们的生活素质实质性提高。